不知怎麼就走上了長安西路,這是通往舊倉庫的路。我很少這樣走過,過去都是騎摩托車快速通過,一路經過新加坡舞廳,馬來亞餐廳,以及海霸王本店...
李登輝的同代人──九位小說家筆下的亞細亞孤兒(上)
認識殖民創傷 李登輝在日本的一篇專訪,使得日治時期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整整延燒了一週。能這樣延燒...
台灣內部的「中國因素」及因應之道(下)
三、面對中國,先了解台灣 台灣的民意如此,那麼政黨下一步該怎麼走?在兩岸經貿統合樣態與趨勢下,除了向中國「趨統」、「趨同」者之外...
重建基隆驛:古蹟修護與轉型正義的矛盾
關於基隆消失的美麗車站,可以從日治時期開始談起,當時的日本將基隆視為北玄關,因此用極高的美學審視各種公共建設...
【島嶼邊緣】那些國民黨不敢開口的歷史
台灣是充滿多元歷史與多元文化的婆娑之島,台灣的歷任總統中,有人出生時是中國人,有人出生時是日本人,有人出生時是台灣人,也有人出生時是英國香港人...
《少年小趙》、《昨日狂想曲》:洗腦教育的成功和失敗?
如果一套教育的設計,是以洗腦為目的,會把孩子變成什麼樣子?當這些孩子有一天離開校園,發現社會現實和課本裡的天堂美景、歌功頌德相去甚遠...
【眷村想想】 老爸的青春,藏在不讓鄰居聽到的日本老歌聲中
老爸從小受日本教育,最難忘的青春歲月也在日治時期,因此對日本有莫名感情,最喜歡聽的也是日本老歌。 1960年代中期,老爸買了一台廉價唱機...
【荷事生非】 我很醜可是我一樣好吃──醜食物在荷蘭
我原以為糧食浪費在台灣並不是個話題,我們這麼愛吃,網路上充斥著各地完整美食蒐集清單。和我同輩的朋友,可能都在不把飯粒吃完,以後會長滿臉雀斑...
夭折的蘆葦──被消音的台灣慰安婦阿嬤們(下)
賴浩敏回顧當年受東大衞藤瀋吉教授請託,協助處理AWF補償作業時,承受了婦援會和輿論的無比壓力,但仍堅持必須以被害人最大的利益為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