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農民有保障》

「三保一金」助台灣農業再進化

今周刊
作者
陳吉仲
expand_circle_down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前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首任農業部長,屏東萬丹農家子弟。

  • 農業永續除了土地、水源、空氣,還要有願持續投人的農漁民,因此基本從業保障不可少。
  • 從農受傷情況高達非從農者4倍,開辦農民職災保險可強化經濟安全。
  • 農業保險「實損實賠」讓農民不用看天吃飯;加保也需自付定額,改變全靠政府補貼的傳統。
     

在所有職業類別中,大概只有農漁民最仰賴「看天吃飯」。辛苦耕耘卻往往難抵天災損害,讓心血化為烏有,近年更受政治人禍干擾,外銷也常蒙受拖累。但一直以來,農民受到的保障卻最少,讓從農人口日益縮減,嚴重影響台灣農業發展。

1988年因政府擴大開放進口農產品,農業遭受貿易自由化衝擊,加上國家發展走向扶植工業,農民收入遠不及非農業勞工的薪資成長幅度,農民為爭取權益走上街頭抗爭,爆發影響後世極大的「520農民運動」。當時農民團體所提的七項訴求之一,即是完整的農民保險

因農民抗爭激烈,隔年(1989年)時任總統李登輝決定開辦農民健康保險(簡稱農保)。但其實內涵與健康保險無關,農保只有死亡、殘障和生育三種給付,相較於其他職業,農民仍沒有退休保障和從農受傷的職業災害保險,更不用說避免看天吃飯的農業保險保障。

農業要永續,除了要有農地、水源、空氣等之外,最重要的即是要有「農漁民」去實際經營,因此農漁民基本福利和保障能做到,這塊土地就會有人耕耘,消費者糧食安全也可以確保,台灣農業就可以永續。事隔三十幾年後,農民完整的福利體系(農保、農民職災保險、農業保險及農民退休儲金,簡稱三保一金)在蔡英文總統八年任內一一建構完成。

農保再進化 真農民都能保

農保資格是參加農民職災保險或是退休儲金制度的先決條件,而農保的參加條件是自有農地或承租農地且有實際從農事實者。立法院在2000年修正「農業發展條例」時,將「農地、農有、農用」調整為「農地、農用」而不限於農有,農地價格持續上漲,導致許多實際從農的農民沒有農地,或者是無法取得書面租賃契約而以口頭約定方式耕作,這些農民皆無法加入農保,也無法獲得政府的補助。

因此,要讓實際從農者納入農保,得將過去申請農保「認地不認人」政策調整為「人、地脫鉤」方式,讓所有農民都能順利加保,獲得應有的保障。例如,過去養蜂農民因隨蜜源移動,無農地而無法參加農保,或是長期承租河川地而無法加入農保者,如今都已可加保。

此外,自1989年農保條例施行後,每月投保金額歷經三十幾年未調整,與勞保和國民年金保險相比,農保的投保金額長期偏低,且考量勞工每月基本工資及消費者物價指數已有相當成長幅度,因此政府將農保月投保金額由1萬200元提高至2萬400元,生育給付由2萬4千元調高至6萬1200元,喪葬津貼由15萬3千元提高到30萬6千元,所增加的保費由政府負擔,農民維持每月只負擔78元保費即可。要特別說明的是,喪葬津貼的提高,大幅減少晚輩的負擔,讓鄉下長者的後事能圓滿。

農民職災保險 受傷不再「糊牛屎」

農村有句俚語:農民受傷只能「糊牛屎」,遭遇職業災害的農民,沒有足夠經濟安全保障。但從農受傷情況高達非從農者的4倍。過去每個職業皆有職業災害保險,只有農民沒有

蔡總統第一任期就開始辦理農民職業災害保險。第一階段採「先傷後病」模式,如在田間從事農業生產致傷、農藥中毒、中暑、熱痙攣或熱衰竭等職業傷害,皆有相關給付。農民加入職災保險後,每月僅須繳交15元保費,其餘保費24元由政府吸收。若因從農受傷而無法工作時,在醫師開具證明下,每天可領取約480元的傷病給付,得以應付三餐。

2021年9月,這項制度進入試辦的第二階段,將職業病納入農民職災保險給付範圍,擴大農民職業安全保障。目前農民職災險加保人數已超過33萬人,占比62.8%,且政府相關財政收支情況平衡。

農業保險 改變看天吃飯宿命

近年來極端氣候發生頻率與強度增加,嚴峻的氣候條件讓農產面臨的風險隨之劇增,為避免「看天吃飯」,政府制定了農業保險專法。

農業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近15年農業損失平均每年124億元,政府為此現金救助平均每年約32億元,亦即農民雖然可請領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但救助金額僅佔農業損失約2-3成,並不足以填補農民蒙受的損失。在參考國際實施的農業保險經驗及作法後,2016年上台的民進黨政府便將實施農業保險納入新農業政策中。

農業保險突破了許多傳統農業政策思維。例如,過去農業政策都以補貼農民為主,農業保險則要求農民也自掏腰包;同時,實施農業保險可使農業統計數據更精準;更重要的是,將不能歸咎於農民的風險,包括天災、病蟲害及市場變化等風險降低。

2016年農業部先以試辦方式逐步推動農業保險,為使相關措施有完備法源基礎,也制定了專法「農業保險法」,內容包括設立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專責辦理,建立風險分散機制,例如到國際市場再保;擴大保障範圍,不以天然災害為限,亦可涵蓋疫病、蟲害及市場等風險;建立雙軌保險人運作機制,由保險公司及農漁會擔任保險人,以提升保險業務經營效率。

此外,目前保費由政府補助1/3至1/2,未來得視政策需求調整比率,提供長期穩定之保費補助,以減輕農民保費負擔。保單則區分為商業型與政策型,前者以保險公司為保險人,循商業保險模式運作;後者乃因政策目的,或者因農產品統計數據不完整而致商業產險公司無法承保,故由政府規劃開發保單,再由政府指定之農民團體如農會來擔任保險人。

舉例來說,過去家畜保險均屬自願性質,投保率僅7成,2021年5月起強制實施豬隻死亡保險,透過增加保費補助與理賠額度等政策誘因,使豬農投保意願達100%,能有效防止病死豬流入市場的風險,確保全民食用豬肉更安心安全。以此次發生的非洲豬瘟病例而言,若飼主主動通報,則可依照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獲得補償,補償金額比上述保險理賠高。

再如中國無預警暫停我國鳳梨釋迦輸入,為確保農民收入,2021年10月政府推出保障農民種植生產成本的新型態鳳梨釋迦收入保險,至2021年底投保率已達6成以上,創歷年新高,讓農民不用擔心中國政治操作影響生計,專心生產

另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將既有的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轉為農業保險。現金救助方式除了無法保障農民收入,整個執行成本也太高,阻礙農業的進步。以水稻為例,為保障稻農收入並提高稻米產業競爭力,政府在2022年1期稻作開辦水稻收入保險,保單分為基本型與加強型,基本型保險要求實際合法種植水稻的農民需全面納保,從現行的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機制轉換,因此農民無須負擔保險費,由農業部全額補助,但政府支出不會增加。加強型保險則提供沒有申報公糧的農民自由選擇加保,只要單位面積損失5%即可理賠。

農業保險是穩定農民收入最重要的工具。台灣農業部門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以及貿易自由化,農業保險對這兩種風險都可以發揮功能。以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侵襲造成台灣農損超過32億元為例,若是舊有的現金災害救助,只能補貼農漁民損失的兩成到三成之間,且發放速度比保險慢,影響農漁民復耕時間,此時「實損實賠」的農業保險就可扮演重要角色。

再以台南麻豆文旦為例,這次颱風導致八成文旦受損,麻豆文旦單價高,損失金額超過2億1千萬元,以受害面積955公頃計算,農民從天然現金救助只獲得7千6百多萬元,約災害損失的三成,換算成每分地現金災害救助金額是8千元,比十箱文旦價值還少。若參加文旦保險,例如今年有542件保單、約147公頃文旦面積獲得理賠,理賠金額約2600萬元, 扣除農民保費繳交237百萬元,每分地約可再獲得16070元,比現金災害救助多了一倍以上。因此農業保險可以更穩定農民收入並降低天災風險。

退休儲金制 讓農業變專業

農民退休儲金制度是在現有農保及老農津貼制度之外,仿照勞工退休金方式,建構雙層式的老年農民經濟安全保障制度。新設的農民退休儲金個人專戶,農民提繳多少,農業部相對就會提繳多少,財務責任明確,讓政府財政負擔可控。(參考:退休儲金保障農民老後 鼓勵青年從農

回顧1988年520農運的七大訴求中,農田水利會改制、成立農業部和完整的農民保險三項,都在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任後完成。農民從農有保障,消費者食安更確保,使台灣農業永續之路能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