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只是一直加碼提高老農津貼,無法提供足夠保障,也無法照顧到每位從農者。
- 農退儲金制參考勞退建立個人帳戶,農民自訂提繳率、政府相對提撥。
- 目前已逾10萬青壯農民參加,有助吸引青年從農,紓解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
提供所有人民基本養老生活保障的公共年金制度,不因職業別而被遺忘,是國家應盡的責任。農民退休儲金制的建立,雖然還不夠完善,但也算為全民的退休金制度完成最後一塊拼圖。
過去每次大選,提高老農津貼經常成為許多候選人的政見,然而光是提高津貼,仍無法解決農民年老後缺乏完整退休制度保障的問題,且一直加碼既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也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實際從農者。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 照顧所有職業
農業作為一個職業,相較勞工、軍公教等職業皆有退休制度,長期以來卻只有農業沒有。隨著農業勞動力結構逐年高齡化,若缺乏制度性的基礎保障,年輕人更不願從農。因此,建立農民退休制度是農業永續可長可久的必要之策。
在2019年蔡英文總統準備競選連任時,同樣面臨執政及在野立委紛紛要求提高老農津貼,可是老農津貼只有年滿65歲且已有15年農保資格者才可領取(目前每月約8110元)。另一方面,當時年金改革政策才剛推動完成,部分退休公教人員感受衝擊,此時提高老農津貼在考量社會氛圍上不是一個好方法。
後來政府提出建立農民退休金制度來取代提高老農津貼,執政黨的農業縣立委皆同意,因為這樣會有更多農民受益。於是,農民退休儲金制度就成為2020年民進黨政府完善農民福利政見的最後一塊拼圖。
農退參考勞退專戶制 提存越多領越多
農民退休制度是將農民退休儲金加上基礎年金(即現行老農津貼)建構而成的雙層保障。農退儲金是參考勞工退休金制度,設立農民退休儲金個人專戶,提供未滿65歲、實際從事農業工作的農保被保險人,且未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的農民,都可自願參加農退儲金。
至於提繳比率,是由農民在1%至10%範圍內自行決定,政府也會對等提繳金額。如現在最低基本工資是每月28590元,農民可提撥10%,亦即2859元,政府相對提撥2859元,存在農民自己的專戶。因為是儲金制度,不會讓政府財政支出太多。以十萬年青農民加入退休儲金,政府一年相對提撥約33億元預算來看,只佔農業部現行預算約1.5%。
加入農退儲金制度的農民,在65歲之後可領取的基本退休保障有多少?
由於老農津貼的固定給付金額會參考消費者物價指數(約4%)調整,再加個人帳戶制的農退儲金,兩層制度設算下來,若農民自40歲開始提繳農退儲金,「老農津貼」加上「農退儲金」合計可月領2.4萬元;若自30歲開始提繳的農民,則可月領3.7萬元。因此,越早提存,提繳越多,日後退休金也可領越多。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有幾個重要的政策意涵。第一是從農退休有保障,會吸引更多青年從農,解決農業勞動力老化的問題;第二是改變專業、兼業的結構,目前農業專兼業比大約是4:6,未來若能提高專業比例,農業競爭力會大幅提升;第三是不必完全仰賴政府預算就能提高農民退休保障,因為農民也按時提繳保費到儲金的收入池。
目前農退儲金已有10.4萬人參加,參與率僅占全體農民30%,這是因為從農的農民年齡層目前仍集中在50歲以上,所能加保的年數不多,而年滿65歲也可以領取基礎年金型的老農津貼,較無意願提繳費用參加農退儲金,故加保者以青壯年農民為主。
建立農民退休儲金制度,可使農民老後能與其他行業退休人員一樣享有適當的生活水準保障,並對鼓勵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調整農業勞動力結構、間接促使老農安心退休離農、活絡農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