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十月精選》

日本新政局對印太安全架構的影響

美聯社(達志影像提供)
作者
Ketty W. Chen
expand_circle_down

非政府組織民主倡議工作者。政治學博士,主要研究民主化、比較政治、國際關係及政治理論。

  • 中國將AGI列為戰略核心,藉由AI、監控強化國家治理能力,凸顯北京意圖透過科技優勢擴張國際影響力。
  • 日本領導權更替引發政策連續性疑慮。高市早苗的強硬安全政策對美日同盟合作與印太安全架構具關鍵性影響。
  • 《外交事務》文章指美國在台海衝突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兵力投射,而是後勤支援。
     

這個月,全球智庫持續聚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體系中尋求主導地位、爭奪全球領導權的戰略意圖。其中,諸多分析特別關注人工智慧(AI)發展與北京追求國際領導權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也有智庫針對日本近期大選及新內閣組成展開研析,評估新政府在印太區域政治平衡與安全架構上可能造成的結構性變化與長期影響。

人工智慧與中國全球權力布局的深化

詹姆士城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於10月1日發表《通用人工智慧已悄然成為中國的人工智慧戰略核心》(AGI Has Quietly Become Central to Beijing's AI Strategy)一文,指出中國已將通用人工智慧(AGI)納入國家發展核心目標。自2017年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以來,北京透過「新型舉國體制」全面推動AGI發展,並於今年8月正式將AGI寫入2035年現代化目標,以推動產業升級與社會轉型。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也於10月1日刊登《美國如何超越日本》(How America Outcompeted Japan)一文,以歷史對照美國如今目光鎖定於中國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的迅速崛起。回顧1980年代,美國曾透過市場活力、開放競爭與反壟斷政策成功超越日本。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倚重國家主導與規模優勢,但過度集權的制度反而削弱創新與生產力。美國應吸取歷史經驗,透過審慎監管併購與降低新創公司上市門檻,維持市場競爭力,同時深化與盟友合作,避免陷入「堡壘經濟」(fortress economics)的封閉模式。

在《民主期刊》(Journal of Democracy)10月號(第36卷第4期)中,瓦倫廷・韋柏(Valentin Weber)發表文章《中國以人工智慧驅動的國家監控》(China's AI-Powered Surveillance State),探討中國共產黨如何運用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全面改造其執法與監控體系。韋柏指出,中國正在建構一個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龐大監控網絡,結合人臉辨識、大數據分析、無人機、自主車輛與人工智慧決策系統,使政權得以進一步鞏固社會控制,並降低對人力警力的依賴。

韋柏進一步指出,在戰術層面上,人工智慧已被整合納入整個執法循環——從大規模資料蒐集、預測分析,到即時指揮與自動化反應;在戰略層面上,北京致力於將地方與全國的監控基礎設施互相連結,建立一個可持續監控全體公民的「數位指揮中心」。然而,韋柏強調,儘管系統高度自動化與集中化,人類行為的不可預測性——包括自發行動、社會動盪與地方不滿——仍是這一體系無法完全預測或消除的結構性弱點。文章最後指出,這種「科技無所不在」與「人性不可控」之間的張力,正構成中國人工智慧極權主義的力量來源,同時也是其潛在的脆弱所在。

日本新政局對印太戰略與美日同盟的影響

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於10月1日發表《日本領導權交接:對日本與美國的影響》(Japan's Leadership Transition: Implications for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認為日本領導層的政治穩定性與決斷力,是美日同盟的關鍵所在。自由民主黨(自民黨)領導權更替或將引發政策不確定性,削弱日本制衡中國擴張的能力與角色。美國因此需提前布局,以因應日本在過渡時期可能面臨的政治震盪。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於10月2日發表《高市早苗是日本首位女性首相》(Sanae Takaichi Is Japan's First Female Prime Minister)。文章分析,高市早苗所主張的修憲、強化國防及其歷史立場,可能使日本國際外交遭遇更高摩擦的風險。儘管她近來在部分爭議議題上略見緩和,但過去參拜靖國神社及公開支持台灣的行為,已使中國將其視為具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政治人物。

《外交家》(The Diplomat)10月30日刊登 《高市早苗政府下的日韓關係》(Japan-South Korea Relations Under a Takaichi Sanae Government),作者木宮正史(Kimiya Tadashi)探討高市早苗就任日本首相後,日韓關係可能出現的變化。作者指出,儘管日本與南韓都意識到在安全層面深化合作的戰略必要性,特別是在北韓飛彈計畫以及美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但高市的國內政治基盤與其過往在歷史議題上的立場,仍使首爾方面抱持警惕的態度。文章指出,高市雖已釋出暫停參拜靖國神社的訊號,但雙邊關係的前景依舊不明朗,所以東京與首爾必須在「現實主義合作」與歷史記憶及認同政治之間取得微妙平衡。作者最後強調,面對區域戰略壓力,兩國政府或許別無選擇只能持續合作,但這一進展的契機取決於高市能否妥善處理其國內政治聯盟與歷史敘事問題。

關注台海衝突 歐洲智庫提「兩個中國」策略

《外交家》(The Diplomat)於10月1日刊載《什麼是中國的四中全會(以及為何你應該關注)》(What Is China's Fourth Plenum (and Why Should You Care)?),解釋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的功能,包括著手制定2026至2030年的五年計劃,聚焦科技創新、擴大內需、企業培育與貿易開放等關鍵議題,以穩住政治與經濟基本盤。這顯示中國在面對複合性內外挑戰時,仰賴強化黨的集中統籌與政策微調,以維持政權韌性,並再次凸顯黨在國家治理架構中的絕對主導地位。

此外,《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於10月10日刊出《與中國的快與慢之戰:台海真正的後勤挑戰》(Fighting China, Fast and Slow: The Real Logistics Challenge in the Taiwan Strait)。文章認為,美國在台海衝突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兵力投射,而是後勤支援。為維持嚇阻,美國須強化與區域盟友的協作,並借鑑諾曼第戰役的分階段策略,在衝突初期投入可快速部署且可消耗的自主後勤系統,以爭取戰略時間並消耗中國的飛彈庫存。

國際事務研究所(Istituto Affari Internazionali,IAI)則於10月16日發表《歐洲的「兩個中國」策略與北京-台北和平共存的前景》(Europe's 'Two-Chinas' Strategy and the Prospect for Beijing-Taipei Peaceful Coexistence)。文章指出,歐盟正轉向採取「兩個中國」(Two Chinas)策略,在維持與中國經貿往來的同時,加強與台灣的政經連結。隨著歐盟與台灣在投資、供應鏈、關鍵技術、半導體和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日益增加,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對歐洲的重要性亦逐漸顯現。歐盟應運用其軟實力與外交影響力,促進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對話,以降低台海區域衝突風險。

其他精選文章: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英國是否對中國趨於軟弱? Has Britain Gone Soft on China? October 14, 2025.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資訊安全的終結  The End of Cybersecurity. October 16, 2025.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經貿互惠的大戰略 A Grand Strategy of Reciprocity. October 17, 2025.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台灣的「B計畫」是什麼?What Is Taiwan's Plan B? .October 23, 2025. 

詹姆士頓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
北京對台灣的新取向 Beijing's New Approach to Taiwan. October 31, 2025.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如何將國際關係理論付諸實現:美國戰略家應更像社會學家般思考 How to Put IR Theory Into Practice: American Strategists Should Think More Like Social Scientists. October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