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維持退撫基金與勞保基金的財務永續性,除原有收入,必須另闢財源挹注。
- 將增加的稅收「專款專用」,解決未來退休基金餘額無法支應退休給付的問題。
- 央行對外匯存底的管理相對保守,每年獲利繳庫2000億元,只佔外匯存底金額的1.1%,應可提升。
五週前,我們對台灣年金制度發表「年金改革,不應半途而廢」的看法,獲得很大迴響,該篇文章所揭櫫的年改兩大原則:「公平與永續」,是我國現行軍公教退撫基金與勞工保險基金兩大年金制度持續穩健運行的重要基礎。
簡單地說,一個制度健全、財務體質良好,讓每一位已退休的軍公教人員及勞工都能安心、每一位現在及未來在職工作的年輕世代都能放心,確定領得到退休金的「永續年金制度」,是維繫我們社會安定、國家永續發展最重要的基石。
進水量小於出水量 水庫終會乾涸
不論軍公教退撫基金或是勞工保險基金,其長期收支狀況都涉及複雜的「財務精算」,這通常是在相關的假設情境與參考數值下,推定未來30年或50年的財務收支狀況,進而提出相關財務規劃的因應作為。特別在人口結構的變化、國際經濟情勢的劇烈變動與政府收支政策的變遷等情境下,有很多難以掌握的因素隨時影響年金財務的永續性。
眾所周知,現行的兩大年金制度距離財務健全與體質良好,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要走。過去漫長歷史所留下的不完美制度,讓它們目前正面臨族群不均、世代不公,以及退休基金財務無法永續、可能破產等等問題的嚴峻挑戰。(參見「只靠政府預算 救不了大家的退休金」一文)
因此,我們必須不分黨派與世代,以科學客觀的精神,持續推動年金改革,逐步修正現有兩大年金制度的缺陷,攜手打造世代公平與財務永續的退休金制度,為後代子孫與國家發展留下安定的基石。
如果我們把退休基金當作一個大水庫,在職的年輕世代繳納保費,如同上游下雨進水,提升水庫存量,而退休世代領取退休金安度晚年,則如同下游取水飲用,減少水庫存量。如果進水量一直少於出水量,則水庫終究有乾涸的一天,屆時退休基金用罄無法永續,而原先在職工作的年輕世代要退休時,已無退休金可領,形成世代的不公。
換句話說,在討論年金制度改革時,我們常會聽到「多繳」、「少領」,讓進水量與出水量達到平衡,以維持水庫水位,追求永續運作的平衡。但是在目前少子化與老人化的社會,既無法讓年輕世代擴大繳費,也難以說服退休世代自我犧牲少領,「多繳與少領」都有一定的極限。
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在水庫的水源區之外「另覓水源」,以維持安全水位。換言之,如果要維持退撫基金與勞保基金的財務永續性,除了原有的收入之外,必須另闢財源挹注。這如同水庫的「越域引水」方式,把幾個可以運用的水庫連通起來,就有機會維持退休基金的安全水位,達到永續年金的終極目標。
那麼要如何「越域引水」呢?
政府撥補:儲存經濟成長果實 挹注基金
首先,是政府公務預算的撥補。蔡英文總統執政期間,以至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台灣經濟持續發展,政府稅收明顯成長、人民財富增加。只要經濟持續發展,稅收成長,就可創造出多方的財源,使政府在總預算中挪出一部分挹注退休基金。
這需要政府積極規劃、人民建立共識,尤其政府稅收的成長來自於經濟的成長,而經濟的成長來自於現行在職工作者的貢獻,以政府公務預算撥補的方式來強化退撫基金及勞保基金的財務穩健,讓現行在職工作者的貢獻可以遞延到自己老年退休時的生活保障。
2018年政府正式實施的年金改革,針對公教人員退撫基金水位降低的問題,從政府對最低收益不足之撥補、新進人員不參加舊制財務缺口的撥補、年改少領所節省的經費全數挹注基金,外加國軍配合政策精簡等管道,前後僅短短七年就累計撥補軍公教退撫基金達4245.94億元。
這個設計周延但沒有大幅宣傳的制度調整效果顯著,政府的撥補,加上退撫基金操盤績效的提升,讓軍公教退撫基金的水庫水位,從2016年的5706.9億元,到2025年7月底已經大幅增加到1兆874億元。軍公教退撫基金改革成效極為顯著,只要持續推進,退撫基金的餘額還會繼續健康增長。
至於攸關一千多萬勞工權益的勞保基金永續問題,則是當前最大的挑戰,水庫持續下降、甚至乾涸,媒體也不斷警示「勞保破產」的危機。政府從2020年起至2025年,累計從國庫撥補勞保基金3870億元,而且從2025財政年度開始撥補1300億元(包括100億元來自「疫後特別預算」)。
目前中央政府年度歲出大約2兆8623億元,對勞保基金的撥補占政府預算已達4.5%,雖然還是無法扭轉流出大於流入的缺口,卻也產生減緩水位下降的效果。
加徵營業稅:取之於民 用之於民
第二個引水方法,可以考慮比照菸捐或菸稅等指定用途稅的方式,另外加徵營業稅作為退撫基金及勞保基金的補充財源。
目前國內加值型營業稅的稅率為5%,堪稱全球最低,相較於其他國家,日本的消費稅稅率介於8-10%之間,中國的加值營業稅高達17%,德國更高達19%,瑞士8.1%,美國各州大多在8%以上(依據美國各州人口加權平均稅率的消費稅稅率約為7.52%)。
根據國內稅收統計,加值型營業稅稅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稅率由5%增加到6%),每年可以創造超過1200億元的稅收;增加兩個百分點(稅率由5%增加到7%),每年可增加2400億元的稅收。將這些增加的稅收「專款專用」,來自全民、用於全民,就有機會解決未來退休基金餘額無法支應退休給付的問題,達成永續年金的終極目標。
以特定的稅收專款專用,精準達成重要的社會安定、全民受益的國家戰略,我們已有成功的經驗。例如,2017年起採用增加菸稅與遺贈稅,將其稅收指定撥入長照基金,作為長照福利政策的主要財源,逐年建立有效率的長照2.0福利體系,獲得民眾高滿意度。
提高加值型營業稅的一個問題是擔心會衝擊物價水準。現在全球的通貨膨脹獲得控制,調高營業稅在總體經濟層面是一次性的衝擊,只要積極向全民溝通,說服大家「取之於國民、用之於國民」,用於充裕攸關一千萬名勞工與百萬名軍公教的退休基金,徹底解決退休金破產危機,應該是效益遠大於成本,值得全民討論的大水管方案。
外匯存底:提升收益率 增加上繳國庫金額
第三個引水來源,就是全體國民辛勤打拼、積累高達6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8兆元)的外匯存底大水庫。
目前中央銀行對外匯存底的管理相對保守,每年獲利繳庫2000億元,實際上只佔外匯存底金額的1.1%。應可思考,在確保外匯存底安全的保守前提下,提升收益率、增加上繳國庫金額,專款挹注退休基金,也是充實勞保與退撫基金水庫值得思考的選項之一。
賴清德總統提出設立主權基金,央行管理的外匯存底是重要財源,各界也同意必須「有償運用」。目前美國公債10年期利率4.1%,主權基金的管理單位用2%的利率從央行取得部分資金,應是對彼此都有利的事,至少央行可以增加每年繳庫金額;而主權基金的財務報酬,也能有一定比例的獲利撥給退休基金,二者相加,年增1%、1800億元的目標不只可以達成,還能超越。
即使央行自行操作部份外匯存底,「瑞士央行模式」也值得參考。瑞士央行是極為保守、穩健、專業且透明的中央銀行,掌管外匯存底約8550億美元,以高比例放在美國、德國、日本等政府公債,但也有20%的資金(約1670億美元)投資在美國股票,其中420億美元、約整體外匯存底的5%,投入持有輝達(Nvidia)、Google、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
同樣保守的日本央行,帳上也有超過新台幣7兆元的日本上市公司股票(ETF)。日本央行持有日股是為了拉抬陷入通縮的日本經濟,具政策目的,與台灣國情迥異,但是日本央行以及美國與歐洲各國央行持續買進債券與股票,說明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選項很多,不是只有「保本」二字。
打造永續年金是維繫台灣社會安定、國家發展的重大基礎工程,我們必須正面迎向少子化、高齡化的終極挑戰,尋找避免退休基金水位持續下降的財源。
目前正在領取與即將領取退休金的戰後嬰兒潮,過去四、五十年對台灣經濟做出重大的貢獻,也留下豐沛的財源存放在政府與社會的各個角落。找出這些財源,協助挹注退休基金,以建構具備公平與永續的年金制度,是我們對本身世代和未來世代的使命。
透過越域引水的概念,打造屬於退休基金的豐沛水源,將可以留給自己的子孫、未來的世代一個安定的基石。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台灣邁向世界一流國家所必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