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豬產業共創產值逾2千億元,守好重大疫病防線攸關數十萬人生計和兩千多萬消費者福祉。
- 政府與豬農及相關業者建立信任的夥伴關係,才可確保防疫政策落實到位。
- 釐清防疫破口的責任,並非為了政治攻防,而是為了讓台灣更強大。
今年10月非洲豬瘟疫情在台中市的畜牧場爆發,衝擊台灣是亞洲唯一豬疫病非疫區國家的地位。過去數年來,台灣經歷多次公私部門協力防疫作戰,獲得珍貴經驗,這是台灣的韌性、也是國力的展現。當防疫出現破口,我們必須從政策專業理性出發,理解「事後釐清責任,並非為了政治攻防,而是為了讓台灣更強大」。
養豬上中下游關聯產業共創造出兩千億元以上的產值,從豬農、飼料業、獸醫、屠宰分切到肉攤等,牽涉數十萬人的生計;豬肉更是民生重要必需品,影響超過兩千萬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相關食品及產業如滷肉飯、肉圓、香腸⋯⋯等,太多台灣美食和養豬產業相關。
目前因15天禁止移動豬隻等緊急應變措施,許多人的生計開始受到影響,過去的慘痛回憶再度襲來。1997年口蹄疫爆發時,豬價一日之內從每百公斤4千元腰斬到2千元,整體產業立即經濟損失達1700億元,每年豬肉外銷日本500億元的榮景一夕消失,撲殺豬隻的無奈讓豬農們痛徹心扉,養豬戶從2萬多減到6千多家。
只要一個破口,台灣社會就要再次付出巨大代價,可見守好豬隻重大疫病防線的重要性。我們花了四年走出口蹄疫區、再花四年脫離所有傳統豬瘟,並且直到今年10月中旬都能成功抵擋非洲豬瘟傳入,這些努力的過程和knowhow,對公共政策深具參考價值。
提高層級緊密合作 口蹄疫成功拔針
為了不讓悲劇重演,也為了讓台灣養豬產業脫離疫區,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開始執行新農業政策,當時的農委會呈報給行政院的第一個四年計畫就是撲滅口蹄疫。農委會成立的「拔針小組」與所有養豬與飼料業者、獸醫體系、屠宰分切冷凍業者等多次溝通討論,並由各縣市政府的第一線農業及動保單位協助執行。
執行第一階段,先確定施打疫苗後沒有發生染疫案例,接著確定相關統計數據是否達標,包括疫苗施打率、抗體監測、哨兵豬試驗等,然後在2018年7月確定可以拔針,即不再需要施打疫苗。經嚴密監控一年後,確定沒有染疫案例,2019年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申請為口蹄疫非疫區,最終在2020年6月正式獲認定為非疫區。這整個執行程序,完全依照原訂計畫落實。
自1997年口蹄疫在台爆發後,政府數度嘗試拔針,但皆未成功,為何這次可以達成任務?
第一個原因,是拔針計畫升級為行政院重大計畫,因此所有跨部會及公務體系皆要執行到位,由於上位者的重視,政府高層全程追蹤管考、緊迫盯人。例如將在國外養豬之台灣民眾列入高風險清單,回國在機場要做好防疫消毒工作;例如海巡同仁要防止豬肉製品走私,因為當年口蹄疫入境就是從對岸走私而造成。
第二是重大政策要和相關農民及業者溝通取得信任,如口蹄疫停止施打疫苗要與所有豬農及上中下游業者取得共識,大家理解為了生計,農民和業者皆全力支持。
第三是地方政府第一線同仁執行到位,包括決定全台拔針後,農民就不可以偷打疫苗,且任何豬場有豬隻大量死亡皆須通報,這有賴地方政府平時建立執行魄力。
台灣歷經23年終於脫離口蹄疫後,第二個目標,就是清除從日治時代就開始傳播的傳統豬瘟。口蹄疫拔針成功,讓傳統豬瘟拔針更有助力,因為可沿用同樣一套顧好生物安全及守住邊境病毒的執行系統。2024年6月確定全台拔針成功。
兩次抗疫成功,代表全國豬農具體落實生物安全,也代表台灣養豬產業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讓飼料業、屠宰分切、肉品市場、豬肉販賣等行業可以持續經營。
猶記得Covid-19時期,因為玉米進口不穩定,為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希望玉米進口順暢、不受全球塞港塞船影響,因此農業部請全國飼料公會幫忙,提早確認船期,但這要額外增加近兩億元費用,而政府原本要補助,結果飼料公會理事長鄭武樾表示,因政府已將豬隻防疫做到最好、讓他們有飼料可賣,所以業者決定自行吸收這筆支出。由此可見作好防疫對百工百業的重要性。
完整配套助產業升級 才開放美豬
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後,台灣豬肉及其製品就可以開始出口,例如到菲律賓和澳門市場,日本則是等傳統豬瘟也清除後才可外銷生鮮豬肉,但台灣許多豬肉製品如貢丸皆已賣至日本。台灣豬肉及其製品有外銷潛力,但我們對外國豬肉進口來台則設有一些門檻,引起美國等國抱怨貿易不公平。
政府在2020年8月對外宣佈,從2021年1月開始,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可以進口。這是在符合國際標準和考量台灣經貿的前提下所作決策,如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已訂定相關安全殘留量,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12個會員國也都已訂定相關安全容許量,因此對台灣未來加入CPTPP也有幫助,更可以提升台美經貿關係。
然而,這項開放最重要的是配套措施,配套措施到位,才不會衝擊台灣養豬產業,也才能藉此機會讓養豬產業轉型升級,進而達到產業永續。未來,若台灣農業需要再次因應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就可參考這個模式。
第一個配套措施,是產地來源強制標示,消費者不論在超市、傳統市場或到餐廳、自助餐、小吃店,皆可看到豬肉及其製品來源國的標示。政府的工作就是要讓產品相關資訊是公開透明且正確,因為我們對台灣豬肉品質有信心,相信國內消費者會選擇國產豬。因為標示制度的執行,2021年1月開放萊豬後到2024年,國產豬肉仍維持在國內需求的九成以上。
第二個配套措施是養豬百億基金(四年128億元)。目的在提升養豬產業,重點包括提高畜牧場的生物安全措施、設備設施更新(如高床補助)、屠宰場和肉品市場升級、冷鏈系統建置、產銷調節以維持豬價在綠燈區(即毛豬拍賣價格要高於成本)、行銷台灣豬至國內外市場等。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對外開放市場並未引起豬農上街抗議,原因在於,這些措施都來自全國與各縣市養豬協會由下而上的建議。百億基金執行成果,包括豬價維持在綠燈區,證明豬農沒有因為開放而受影響;全國500多萬頭在養頭數,有一半以上將豬隻排泄物轉做沼氣或沼氣發電;生鮮豬肉開始外銷到菲律賓及澳門等;十幾家屠宰場拿到HACCP的認証,提升豬肉品質;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九成。
料敵從寬、禦敵從嚴 強力防守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從非洲傳到歐洲再傳到俄羅斯,約經一百年,但一到俄羅斯就很快傳入中國。中國在2018年8月爆發非洲豬瘟,造成其國內畜牧業重大損失,進而影響到周邊的許多亞洲國家。由於台灣和中國的地理位置,加上1997年口蹄疫也是從中國走私而爆發,因此政府非常密切注意中國非洲豬瘟的發展。
當時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召開會議並舉行防疫演練,包括邀請各縣市政府首長討論廚餘如何處理,中央、地方政府及產官學界更到屏東實地演練。2019年中國非洲豬瘟大爆發而無法控制,時任行政院蘇貞昌雷厲風行,當時兩大防疫目標是在邊境阻絕病毒、在境內做好生物防治。
邊境如何阻絕病毒?秉持「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精神,行政院召集14個部會,每個部會皆有明確分工,例如交通部、財政部、衛福部及農業部,須在機場及港口共同執行到滴水不漏,包括新設X光機百分百檢查所有行李、飛機落地的廚餘要特別蒐集並銷毀、高風險人員清單更新及邊境入境的消毒、提高罰款且未繳清拒絕入境等措施;海巡署則負責抓走私,漁業署負責所有漁船,確認是否有境外豬肉製品。
另外,針對郵包、大型包裹(尤其是來自中國及東南亞非洲豬瘟國家)或網路購買國外產品,透過郵政總局、關務署及防檢署共同防守。因為跨部會全力防守邊境,將非洲豬瘟風險降到最低,其他國家如日本還來台學習如何作好邊境防疫。
除了政府措施,全民的配合更重要。2019年年初,首度利用國家警報系統通知全民,讓全民都能瞭解非洲豬瘟防疫的重要性。這是第一次國家警報使用在防疫,引起媒體議論,但確實達到效果,例如曾有國小學生們在教室發現東南亞的豬肉製品,透過學校轉到防疫單位,就是全民防疫的一例。
公私協力 需政府與豬農、業者互信
然而,即使邊境再如何努力防守,仍需擔心病毒入侵的風險,因此也要在境內做好每個畜牧場的生物安全防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病毒透過廚餘侵入的風險降到最低。
2019年全台有九千多家養豬場,這是政府核可、有飼養登記的畜牧場,在偏遠鄉下還有更多是養一、二十頭以下不須登記的豬場,在路邊就掛放廚餘桶搜集使用。因此,政府措施第一步,是禁止沒有環境部(前環保署)廚餘蒸煮核可的畜牧場用廚餘養豬。
2021年,因有些新住民小吃店從東南亞非洲豬瘟疫區進口的豬肉在境內被發現,政府除了對邊境大型包裹重新訂定更嚴格的執行措施外,並先暫停養豬廚餘一個月;接著禁止199頭以下的畜牧埸使用廚餘,200頭以上要使用廚餘須經縣市政府核可,且要蒸煮90度一個小時以上,如此才是安全的廚餘。
由於養豬畜牧場若規模小、競爭力低,難以徹底做到符合環保規定,是非洲豬瘟的高風險區,因此政府同步啟動200頭以下的畜牧場離牧輔導措施,亦即透過防疫,達到產業的結構調整。目前全台五千多家養豬畜牧場都在一定規模以上,更能做好生物安全防治。
綜合過去養豬產業防疫成功的要素,第一是跨部會分工明確且執行到位,政府高層強力領導,促使每個部會上下盡全力做好防疫。第二是中央及地方的合作緊密,許多執行事項是由地方政府農業及動保單位擔任,遇違規要依法處罰,也要協助辦理豬隻死亡保險等,但中央要確切督導,包括每次開會皆要確認縣市政府是否已依法執行和裁罰。
第三則是政府和豬農及養豬產業上中下游業者的互信。經過口蹄疫拔針和開放美豬兩場戰役,農業部同仁們已與豬農及相關業者建立信任的夥伴關係,才可確保防疫及政策可以落實到位。
釐清防疫破口責任 是為了讓台灣更強大
針對這次台中市爆發非洲豬瘟,行政院長卓榮泰做出明確指令,中央應變中心也已按照非洲豬瘟防疫的標準作業流程(SOP)啟動相關措施,包括疫調、禁運禁宰等。最須釐清的是,疫情何以爆發的原因,從畜牧場的場主到地方政府的執行,一一確認哪些環節未依規定執行,並將此案例做為未來全國宣導的樣本。這有賴中央和地方政府緊密合作,確保工作執行到位。
如何降低非洲豬瘟入侵的風險,確實是要面臨的重要課題。邊境高風險人士的管制和走私防範皆要確切執行,而國外疫區豬肉及其製品透過廚餘進入畜牧場的風險如何降低,亦可動態調整,例如國外疫區豬肉及製品進入國內後,大部分會進到家庭的廚餘(即使傳統東南亞小吃店廚餘也是進入家庭廚餘),而事業廢棄物的廚餘(如學校午餐、國軍、醫院、飯店、餐廳)會有疫區豬肉之風險極低。
除了防疫,整體畜牧業包括養豬產業,還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須解決,才能確保肉類及蛋類的糧食供應無虞。
首先是法定的地方自治事項,使得設置畜牧場須得到方圓300或500公尺的居民同意,已造成國內畜牧場大幅減少,未來更會成為上述肉類糧食自給率下降的原因。解決之道,在於讓所有畜牧場朝密閉水濂負壓、資源循環利用等符合環保的設施來轉型,並修改畜牧法,讓達到環保標準的畜牧場排除在地方自治事項之外,如此才是雙嬴。
其次是地方政府對動物保護和經濟動物的管理單位不一,建議未來應設權責分立的單位,以利經濟動物防疫。最後,亟需提升公職獸醫師的人員編制及福利,否則第一線的防疫壓力會更大。
畜牧業的永續經營,攸關全體民眾福祉,前述防疫及各項制度面的問題,需要各級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一起面對一起解決。畢竟,守護國人健康、業者生計,是必須嚴肅以對的專業問題,而非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