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之謎仍待解的淡水白樓,堪稱台灣美術史上被畫家詮釋最多次的住宅建築。
 - 基隆顏家「陋園」戰後遭軍隊佔用、新政權接收變賣,今已拆除殆盡,後人只能從石川欽一郎的繪畫一窺當年風采。
 -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及許多地方仕紳老宅,透過前輩畫家們的視角,為台灣留下珍貴建築樣貌。
 
台灣繪畫中有不少以住宅環境為主題的作品,推想畫家們的作畫心情頗值得玩味。住宅主題的繪畫,大多是描繪別人家的私產,反映時代整體對於美好生活願景的投射,也有些是屋主本人為了紀錄努力至今的人生成就,而請畫家在畫布上保留輝煌成果的實體見證以茲紀念,為台灣留下理想住居空間的樣貌。
淡水白樓最受青睞 積累不同時代描繪
淡水有一棟洋樓,大概是台灣美術史上被畫家詮釋最多次的住宅建築。熱愛到淡水取景作畫的台灣畫家,描繪觀音山或高低錯落的三層厝街時,融合西洋式立面和漢式傳統建築屋頂的白樓是無可避免的美景,存在百餘年受到無數畫家青睞,包括陳植棋、陳澄波、倪蔣懷、郭雪湖、張萬傳、楊三郎、廖繼春、蔡蔭棠、陳慧坤、鄭世璠、洪瑞麟等,都透過畫筆為其留下身影。有以它做為前景,背後映襯山河;也有如同造訪白樓的訪客,拾級而上讚嘆華屋壯美的視角,不斷被當作取景對象,積累不同時代的描繪。
白樓建於1875年,起建者嚴清華生於1852年,在受洗成為基督教傳教士馬偕的學生之前,已遍遊福建到天津,並在北京住過半年,23歲回台建造此樓。有資料記載白樓設計者,是曾參與英國領事館興築的匠師洪仔泉,但洪仔泉也生於1875年,如果真的是由他設計白樓,那麼匠師生日和白樓建造年代一定有一個錯誤吧。有關這座曾受這麼多畫家青睞的洋樓還有很多待解之謎,但是一旦實體空間不存,研究關注它的人也會越來越少,這也是珍貴建築做為見證共同記憶,實際存在的必要價值。
台灣現代美術前輩們共同的導師石川欽一郎,曾受邀造訪基隆望族顏家,留下描繪顏家宅邸的水彩作品。1918年營造商木村久太郎返回日本,將他精心打造的住所,基隆人稱「木村御殿」的豪宅賣給顏家,顏家雖命名為陋園,但在原本豪華的宅邸之上,又大興土木修建宗祠、宅邸和庭園,並開放給一般市民參觀。家主顏雲年在台北、東京和基隆都有宅邸,並皆採用半木構造的都鐸式風格,可見他對這種風格情有獨鍾,陋園中的顏宅洋樓在石川欽一郎筆下,充分凸顯這種來自英國的建築風格,但陋園的庭園部份,又融合日本回遊式庭園和法國幾何式庭園的特色,顯現台灣紳商與匠師海納百川的文化調和能力,可惜曾與霧峰林家萊園和板橋林家園林齊名的陋園,戰後遭到軍隊佔用和新政權接收變賣,至今已拆除殆盡全無殘跡。
郭雪湖《萊園春色》 大宅庭院風華栩栩如生
郭雪湖曾多次拜訪霧峰林家,並以萊園其中一座園門為主題,繪製超過兩公尺的大型直幅膠彩作品《萊園春色》,此畫以單消視點構圖,好像在邀請觀者踏上鋪石步道走入畫中,以斗仔砌的燕尾院門為目標,沿路可欣賞美人蕉、睡蓮、水仙、棕櫚樹、白梅和綠竹等不同植栽,感受世家大族的庭院風華。萊園是頂厝林文欽於1893年所創建,曾作為櫟社聚會所、臺灣文化協會夏季學校和一新會等藝文活動辦理的重要文化場域,郭雪湖此畫曾於1939年參加第二回府展東洋畫部展覽。
1940年畫家曾攜畫拜訪林獻堂,請求以600圓收購,做為廣東旅行費用,但最後未成交,現存於國立臺灣美術館。我曾經在展廳欣賞原作,可觀察以樹皮製紙的纖維細緻紋理,與顏料和筆觸共同構成生機盎然的畫面。郭雪湖晚年移居美國,仍持續將許多年輕時留下的草稿畫成正式作品,其中一幅是霧峰景薰樓,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畫家,對於筆觸和細節的表現,已是完全不同的風景。
此外,出身豐原的畫家楊啟東也曾畫過萊園西洋式的院門和五桂樓,呈現與燕尾的傳統院門迥異的風格,表現萊園豐富多元的文化積澱。
辜顯榮在鹿港的大宅聞名全台,有一則常見的傳聞,說辜宅與同年落成的臺灣總督府廳舍,是由相同的建築家所設計。雖然目前沒有史料證據能證實這個揣想,官方技師為民間宅邸進行規劃也並不合理,但可以理解這樣繪聲繪影的聯想,是源於民間大眾對辜顯榮的歷史評價,以及他與統治當局的緊密關係。臺灣總督府在風格上的特徵之一,是外觀以仿造紅磚的面磚和白色灰泥帶飾橫向交錯而成的裝飾,辜宅在主棟也有此設計,但畫家會挑選自己想要呈現的重點,如顏水龍畫辜宅,以正視圖的角度構圖,裁切放不進畫框的建築部位,凸顯大宅的壯美格局。
遍游全台寫生的陳澄波,也曾受謙和商行主人許金來邀請至鹿港作客,當時陳澄波從許宅望向辜宅,中間有一座大水池,在畫中波光粼粼,水鳥巡遊,從草稿中還可見池上有小舟,辜宅則在背景塑造出歐洲古典風情的天際線。可惜的是,戰後水池已填平改為花圃和停車場,謙和商場的洋樓也已於2021年遭拆除。
版畫家廖修平曾以俯瞰視角描繪鹿港老街,傳統街屋屋頂的紅屋瓦如海浪般翻湧連結,遠景辜宅的馬薩式屋頂和尖塔鶴立鷄群,就像海上的大船和主宰莊園的領主古堡,產生東西方建築哲學截然不同的鮮明對比。
陳澄波《南郭洋樓》 彰化李宅見證歷史曲折
陳澄波畫過的名宅眾多,顯示他交遊廣闊的海派性格,除了辜宅,他也曾為三座地方仕紳宅邸作畫,見證三種風格迥異的住宅類型,反映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構造技術。《大江林氏省園》(舊名《紅色的房子》),描繪著名的嘉義大林江文蔚宅省園,是大正年間流行的磚造歷史主義樣式,畫中有雙層洋樓和傳統三合院的屋頂,顯示台洋折衷的空間配置,當時畫前有一座水池,家族後人傳聞是為了建屋製磚挖土所產生,至今仍存的合院遺構與作畫位置的八角亭仍值得保存。
嘉義市區安樂街的黃德壽宅,興建時已進入昭和年代初期,牆面外覆面磚,屬於裝飾藝術風格,據推測曾經在陳澄波的《懷古》中入畫。目前黃宅仍有人居住因而狀況良好,與此宅風格不同的新藝術風格大門,極有可能為明治年間官醫嘉義醫院遺構。
2020年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特展,因為藏家送修甫出土面世的彰化《南郭洋樓》李宅,則是1930年代晚期,典型全棟鋼筋混凝土構造的現代主義前衛風格,反映日本時代的台灣仕紳流行品味絲毫不落後於世界潮流。這棟洋樓在兵荒馬亂的1950年曾遭軍方聯勤單位徵用,屋主李丙戍認為此宅仍有16名族人居住,並非政府調查顯示可容納100人的空屋,且李家另一房產更早在1948年已由空軍佔用,便透過省議員李崇禮陳情,希望議長黃朝琴向台灣省政府反映予以歸還,陳情書上還可看到精於「接收之術」的省政府秘書長連震東印。後來曾做為天翔托兒所,目前閒置但構造完好,修復繼續使用並非難事。
這三座宅邸至今皆無法定文化資產身分,反映文資法對私有產權建築保護效力的謹慎與忌憚,期望它們都能在台灣土地上見證更多時代遞嬗,累積更多開始重視台灣故事的台灣人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