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能源議題迴響》

透過氣候兵推 強化能源安全與永續

路透社
作者
柯昀伶
expand_circle_down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氣候與能源安全專案研究員

  • 隨著氣候變遷日益惡化,多國國防部或安全組織都開始注意到它對安全的威脅。
  • 發展分散式能源,可減少依賴集中式電廠的風險,提升因應自然災害的能源韌性。
  • 極化的政治環境,加上外來政權介入,會惡化政府處理氣候災害等多重危機的能力。
     

兵棋推演或桌上演習(Table Top Exercise, TTX),是透過模擬真實的戰場情境以預測發展、識別資源、制定策略。許多兵推關注衝突或戰爭情境下,關鍵基礎建設會受到什麼樣的衝擊、能提供何種程度的服務跟運作,能源也在兵推範疇之中。

美國《華爾街日報》10月初的一篇報導,引述8月時美國智庫針對台灣能源的兵推活動,指出在封鎖情境下,台灣的液化天然氣(LNG)庫存可能在11天內耗盡。國內外媒體相關報導多著重在台灣高度仰賴LNG的脆弱,然從其他資訊得知,兵推內容更涉及能源進口來源集中、電網遭受網路攻擊等議題,也建議台灣透過與美國簽訂能源合約分散供應鏈、LNG儲存多樣化,以及發展更多再生能源、鼓勵家用太陽能等

經濟部曾表示,若國安危機升高,緊急命令下將可採取限電措施,僅保留三成民生與基本產業用電,屆時天然氣安全存量可延長至30天以上。

但是兵推應納入考量的要素不僅於此。氣候變遷不只對作戰環境,對能源系統也具有高度影響力。然而目前台灣進行的能源兵推中,卻很少考量到氣候的影響。無論是短期的極端天氣事件,或是中長期的汰除化石燃料趨勢,都會影響能源安全,應被納入兵推之中。

多國已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安全風險

隨著氣候變遷日益惡化,各國國防部或安全組織也開始注意到它對安全的威脅。北約2021年起每年發布氣候變遷與安全行動計畫(Climate change and security action plan)。英國、日本等國防單位也約當同時開始制定氣候變遷與永續的因應策略;德國國防部更定調「氣候政策就是安全政策」。

2021年時,100多個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起氣候安全決議的草案,擬將氣候變遷定義為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威脅。雖然投票並未通過,但顯示氣候安全風險的討論已有一定能見度;而後安理會也開始針對一些特定地區(如西非與中東)做成決議,強調氣候變遷的不利影響。

美國1991年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將氣候變遷視為安全問題;2007年美國軍事顧問委員會將氣候變遷視為威脅倍增因子(threat multiplier);2014年歐巴馬時期,發布行政命令要求各部會制定氣候變遷行動計畫(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國防部也不例外。然而,在川普總統今年1月上任後,政策開始改變。

反氣候政策恐削弱安全應變能力

美國國防部長3月發布備忘錄,指示在官方指導文件中刪除提及氣候變遷,並停止與氣候相關的多項研究。由18個機構組成的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自1997年起,每四年會發布《全球趨勢》(Global Trends)報告;自2000年起,《全球趨勢》每期會納入氣候變遷議題。然而新任情報總監加巴德(Tulsi Gabbard)宣布將停止發布《全球趨勢》,背後原因恐也與川普直指「氣候變遷是騙局」的意識形態有關。

美國智庫氣候與安全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and Security),長期專注氣候變遷與安全問題的關係,像是極端天氣對軍事基地的影響、因氣候變遷所引發的衝突,以及氣候變遷怎麼跟更廣泛的安全議題交織,如糧食安全、假訊息、社會韌性等。

近來面對川普的反氣候政策,氣候與安全中心指出,這些施政削弱美國政府執行氣候政策及分析未來趨勢的能力,忽視氣候變遷並不會讓問題消失。當人員、裝備、基地、系統、戰略等無法跟上實際環境,對未來作戰環境也缺乏掌握,則危機發生時勢必得付出更大代價,成為美國國安的威脅。如果政府不再承擔責任,就必須由智庫、非政府組織或基金會接手延續。

氣候與安全中心副主任Tom Ellison在9月「紐約氣候週」的演講指出,與恐怖主義相比,天災對美國人民的傷亡更加嚴重,甚至還不包括高溫或是氣候變遷對健康的長期影響。他提供統計數據佐證,美國在2023年因野火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了自911事件以來任何一年恐怖主義造成的死亡人數。經濟上,在1980年代,美國每年因天氣災害造成的損失約為220億美元;這個數字在2024年成長到逾1800億美元。

日韓都舉行氣候變遷兵推活動

除了進行研究,氣候與安全中心亦透過將氣候議題納入兵推活動,讓關注安全議題的社群了解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以下為幾個案例。

北極
在2024年舉辦以2030年的北極為背景的兵推「北極安全」,模擬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的各種環境危機:高溫導致北極生態系變化、軍事演習、漏油事件、灰色地帶活動等;並將參與者分為北約、俄羅斯與國際社群。兵推結果指出,氣候變遷對軍事行動有嚴重影響,會放大現有的安全風險。

韓國
2024年南韓舉辦「清潔能源即國家安全」兵推工作坊,針對兩種情境進行討論。情境一是立即性的危機,背景為2030年時中東地區發生衝突,中東各國將攻擊重點放在關鍵基礎設施和供應鏈上;為避免成為攻擊目標,船商停止該地區所有的油輪運輸。於此同時,中國藉機進一步加強軍機、軍艦繞台,北京宣布一項臨時措施,接近正式封鎖。

情境二則是較為緩慢的危機,設定當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與強度越來越高時,國家安全在序位上的競爭。背景是2030年,亞洲發生多起致命熱浪與颱風,造成大量人口流離失所,並摧毀了關鍵基礎設施,包括朝鮮半島上數個主要軍事設施及儲能設備。與此同時,全球數百萬抗議者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承擔責任,並迅速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議題。

首爾街頭也出現大量抗議民眾,政府以夏季高溫長時間曝曬表示擔憂,因此開始在白天實施宵禁,並加強軍事支援。大規模抗議、強颱登陸、基礎建設遭破壞等,韓國軍隊人手不足以因應同時準備救災跟維持抗議秩序。

日本
2024、2025年在日本舉辦「再生能源即國家安全」兵推工作坊,同樣有立即與緩慢危機兩種情境:2030年中東衝突以及調適落後。不同於韓國場次,在緩慢危機中,日本場次的情境設定是:

2030年,烏克蘭戰爭已結束,俄羅斯持續對北約國家進行領土侵略,北約數十年來首次進行全面聯合部隊行動,同時北約國家全面停止向俄羅斯進口石油與天然氣。美國總統亦宣布繼續依賴俄羅斯能源進口的盟友將被視為國家安全風險,要求盟友選邊站。

美國公民強烈呼籲國防產業的能源改革,世界各地也有類似的「綠色防禦」運動。因此美國國會通過立法,要求軍方測量和報告其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也包含與美國參加聯合演習的同盟國。

公眾輿論對大型聯合軍事演習造成高碳排的批評力道越來越大,美國對於選擇與哪些國家聯合軍事演習越來越謹慎。

氣候兵推對台灣的啟示

有鑑於日、韓與台灣一樣高度仰賴化石燃料進口,也面臨相似的安全威脅,氣候與安全中心在日、韓的工作坊,其情境設定和兵推結論值得台灣參考。

氣候變遷會改變地緣政治日本參與者指出,氣候變遷會形塑及改變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當極端氣候事件越來越多,亞太地區國家可能不會像過去持續獲得來自民主陣營的外援;若由獨裁國家帶頭進行人道援助及救災工作,地區安全可能進一步惡化。

除此之外,與盟友的安全協議亦須納入能源安全的韌性規劃。當能源危機發生時,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確保能源供給。政府透過跟其他盟友合作,制定緊急應變計畫、協議或「團結互助條款」,可以避免在危機發生時相互競爭能源來源,以確保充足供應。

氣候變遷可能加劇外來威脅在韓國場次中,參與者表示北韓可能會利用全球安全形勢惡化和南韓能源危機來破壞朝鮮半島的穩定。北韓的氣候災害應對能力比南韓不足,可能加劇其糧食不安全、人民流離失所,進一步削弱平壤政權穩定性,北韓可能藉此對外挑起爭端,進一步對南韓形成安全威脅。

提高清潔能源自給率,有助於提升能源及外交自主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有助於減少能源進口依賴、實現更多的能源自主。發展分散式能源(DER),特別是再生能源和儲能,有助於減少依賴集中式電廠所帶來的風險,提升能源韌性;尤其當颱風或其他自然災害摧毀集中式基礎建設時。

在外交自主方面,以日本為例,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日本並沒有對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撤資,不僅加劇安全情勢的不穩定,也在國際對俄國進行制裁時削弱了日本的外交籌碼。韓國參與者也指出,若突然失去來自中東的能源供應,將觸發全球對有限能源的競爭,為了迅速尋求多元化能源來源,可能會迫使韓國政府尋求和不同理念陣營的國家(如俄羅斯)合作,來解決能源危機。

能源系統會影響防禦協同工作能力:日本參與者指出,相較於盟友如美國、英國跟澳洲,日本自衛隊採用再生能源比例很低。如果燃料類型和能源系統不同,日本與盟國協調聯合演習、物流供應和其他技術介面會受限。

氣候變遷危機凸顯長期規劃、保持合作的必要性:前述工作坊指出,當氣候災害和其他國安議題交織時,相當考驗政府對多重危機的處理能力。連續的氣候災害可能限制中央與地方政府提供災難援助的能力,需要民間資源協助。大規模停電和基礎建設損壞可能導致通信故障,進而削弱公眾信任並激起矛盾。極化的政治環境,再加上外來政權的介入,情況會更加惡化。因此政府應投入長期規劃、保持與民間及盟友的合作彈性。

台灣10個關心氣候變遷的環境團體,於11月1日發起「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遊行,其中一個訴求就是「強化國家安全、全民能源安全與自主韌性」。訴求提醒我們,能源不僅是經濟議題,是氣候議題,也是國家安全議題。

在兵推活動中關注能源是必要的第一步,但若未將氣候變遷納入考量,兵推所模擬的情境仍然不完整。未來的兵推活動應進一步結合氣候風險評估與能源轉型趨勢分析,使兵推真正成為跨領域、具前瞻性的國家安全工具,讓台灣在面對氣候與安全雙重挑戰時,具備更全面的韌性與應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