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國民電影「天然台」

戰後興盛一時的黑白台語片於1970年代沒落後,台灣電影史經歷了一段失語的過程,電影人物不管家庭背景為何或住在都市鄉村統統講中華民國語(簡稱「國語...

【人心人術】 我的語言就是繪畫:廖繼春

「我不會講話,我用畫來說我的話。」──廖繼春 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人生,廖繼春的人生,是最勵志的故事。 廖繼春(1902年1月4日...

《路邊野餐》:電影詩人畢贛的現實爆破術

我想喜愛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觀眾,勢必不容錯過來自中國貴州的凱里小子畢贛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路邊野餐》(KAILI BLUES)...

又見麵茶車

吃完了麵,付了錢,就離開麵館。走了一段路之後,忽然聽到很久沒聽到的,亟其熟悉的汽笛聲,出現在這個陌生的街頭。太不可思議了,我遲疑了一下,繼續往前走...

鬼島的意涵:論台灣集體自我貶抑的現象

「鬼島」是網路社群對台灣的新興貶義詞。如果我們細細思考鬼島一詞出現的場域,不外乎當一事件促發民眾對政府或社會現狀的不滿(危樓倒塌或法院判決不公)...

【人心人術】 台灣第一代傳奇畫家:陳植棋

「人生是短促的,藝術才是永遠。」 ──陳植棋 陳植棋(1906-1931)這個充滿傳奇的名字,你或許很少聽過;但是在台灣近代歷史與美術中...

台灣流行音樂:沒有政策資源大力支持 卻有支持創作的社會資本

台灣流行音樂歷經百年的發展,期間因日本殖民與中國移民活動帶來的次文化交融,使得流行音樂的商業模式也推陳出新,音樂的聆聽方式與傳播型態亦產生改變改變...

香港電影的生與死── 從《十年》獲獎看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復甦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 90年代以前的香港電影,在華人世界乃至西方享有盛譽,影響一代又一代觀眾對於電影的癡迷與想像...

【島嶼邊緣】「十年」也是中國的敏感詞

中國為了強化網路監控,不斷擴充封鎖與審查特定的詞彙; 2015年下旬,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已經和美國網路公司(XYZ.com)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