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讓城市的移動服務擺脫「健全主義」思維

前不久有兩則令人錯愕的新聞,都與移動有關。一則是桃園中壢一位身障者向公車招手,公車卻都沒有停下來,導致他等了兩小時才搭上車,最後錯過預定時間的高鐵...

【學與業壯遊】 被迫、徒具形式的實習,有啥意義?──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七

近年來,談到產學脫節,許多人都將實習視為一帖救方,認為實習可讓學生與企業兩相得益。有些學校將實習列入「畢業門檻」之一,不少學生認為實習經歷有助就業...

為了釘子,失去王國:中國對台打壓,得失如何?

For want of a nail the shoe was lost. For want of a shoe the horse was...

廢除死刑到底是要維護誰的人權?

廢除死刑這個議題,看似在討論加害人的人權,私以為其實是在討論當事人(加害人與被害人)之外的所有人的人權。 當命案發生後,殺人犯之罪大惡極...

人工生殖法再不修訂台灣會輸很大

台灣的《人工生殖法》歷經十三年的漫長立法、六任的衛生署長,終於在民國96年3月5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在民國96年3月21日施行...

正拳哥的這一拳到底是替誰打的?

近年來台灣發生多起無差別殺人或隨機傷人事件,隨機殺人事件發生頻率升高、進入更加公共的場域、受害者年齡趨低,且行兇手段激化...

建立憲政運作例外狀態的典範:雙英會映照出來的政權交接問題

新舊民意的交接:憲政上的「例外時刻」 在憲法學上以及現代民主憲政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法國一七八九年《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的第三條明白宣示,...

義憤之後,改變之始

又發生令人髮指的女童割喉案,人神共憤。女童母親在哀傷中以堅定的語氣說,這不是社會案件,這是她的女兒發生意外走了。她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對嫌犯...

【日本想想】 阿宅等於潛在犯罪者?──犯罪事件的媒體「標籤化」歧視

一個小女孩來不及長大,就離開這個世界,如此令人不捨的事件,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發生了。我們想尋找原因、理出頭緒,於是鉅細靡遺檢視加害人的身家、個性...